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Nature》:微納級3D打印鏡頭可實現超遠距離光譜分析

星之球科技 來源:南極熊3D打印網2020-05-17 我要評論(0 )   

2020年5月16日,南極熊獲悉,波蘭華沙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激光直接書寫(DLW)3D打印技術設計出了微米大小的鏡片。這種3D打印的透鏡可以在各種材料上制作,包括易碎的石...

2020年5月16日,南極熊獲悉,波蘭華沙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激光直接書寫(DLW)3D打印技術設計出了微米大小的鏡片。這種3D打印的透鏡可以在各種材料上制作,包括易碎的石墨烯類材料。

物理系的研究團隊解釋說,這種透鏡可以取代之前需要的笨重的顯微鏡物鏡,而這些物鏡是執(zhí)行單個納米大小的發(fā)光體(如量子點或原子薄的2D材料)的光譜測量所需的。

此外,這些笨重的顯微鏡必須放置在離待分析樣品約十分之一英寸的距離,這可能會對許多類型的現代實驗造成限制。研究人員表示,使用3D打印的鏡頭,可以將鏡頭正面與樣品表面之間的工作距離增加了兩個數量級以上。這有可能為大類光學實驗開辟了新的前景。

△3D打印的非球面微透鏡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照片來自華沙大學


用3D打印技術生產微透鏡

研究人員通過解釋說,商業(yè)化的3D打印機一直在經歷著快速發(fā)展,這與它的兼容材料,包括高光學質量的透明介質在內的兼容材料相吻合。研究人員表示,3D打印技術與此類材料并駕齊驅,為生物、醫(yī)學、超材料研究、機器人技術和微光學等諸多科技領域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在展示其在光的提取和傳遞方面的應用時,論文的作者解釋說,他們已經開發(fā)出了高效的橢圓微透鏡,可以在發(fā)光體的頂部3D打印。這些透鏡被作者們描述為 "簡單、經濟有效、寬頻、通用性強,并且與其他廣泛需要的微光學系統(tǒng)的組件兼容",同時還可以在沒有高數值孔徑光學器件的情況下運行。

為了制造這種可以在各種樣品上制造的透鏡,該團隊選擇了使用DLW 3D打印工藝,論文中稱其為 "一種能夠打印幾乎任何形狀的透鏡的多功能技術"。DLW也被稱為雙光子3D光刻技術,這是一種能夠生產任意3D納米結構的工藝。

這樣的技術由德國雙光子快速成型制造系統(tǒng)制造商Nanoscribe公司提供。去年,該公司推出了Quantum X系統(tǒng),專門用于制造納米尺寸的折射和衍射微光器件,其尺寸可以小到200微米。

2019年底,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雙光子快速成型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限制分辨率犧牲的同時,加快了該技術的制造速度。

Quantum X系統(tǒng)上3D打印的微透鏡陣列,圖片來源:Nanoscribe。


超長工作距離光譜學的優(yōu)勢

作者提出的3D打印透鏡的一個關鍵屬性是,它能夠增加對半導體樣品發(fā)出的光的提取,并將其發(fā)出的部分重塑成超窄光束。由于這一特性,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透鏡可以幫助消除執(zhí)行單點狀發(fā)光體的光學測量所需的笨重的顯微鏡。該論文作者表示,3D打印的微透鏡還可以實現長工作距離的光學測量(1英寸的采集透鏡可以達到600毫米),這是迄今為止其他分光鏡技術無法達到的。

通常情況下,標準的分光顯微鏡測量的尺寸大致為手掌大小,重達一磅(半公斤),而且必須放置在與樣品的距離非常小的地方。當試圖在脈沖高磁場、低溫或微波腔內進行測量時,這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另一方面,研究團隊提出的3D打印鏡頭可以很容易地將其抬起來。

此外,DLW 3D打印工藝的高速能力意味著可以在一個樣品上制作出數百個微型透鏡,這有助于實現更多的時間效率研究和假設測試。"將它們排列成規(guī)則的陣列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坐標系統(tǒng),可以準確地指定所選納米物體的位置,并允許在全球不同的實驗室中進行多次測量。"研究人員解釋說。

該研究論文《Ultra-long-working-distance spectroscopy of single nanostructures with aspherical solid immersion microlenses》發(fā)表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雜志上,由Bogucki, A., Zinkiewicz, ., Grzeszczyk, M.等人撰寫。

微納級3D打印直播:摩方&安費諾,微納級高精密3D打印在5G通訊領域的創(chuàng)新應用

通知

2020年5月,最近有2場3D打印直播值得關注,包括3D打印鞋工廠圍觀、陶瓷3D打印。

觀看渠道包括:

3D打印直播,陶瓷光固化3D打印,在航空發(fā)動機渦輪葉片陶瓷芯、生物醫(yī)療(骨科和牙科)、化工等領域逐步開始應用。這些應用領域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精度與性能:十維科技的陶瓷3D打印技術和應用案例分享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yè)3D打印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